春耕时节,江西丰城市尚庄街道有一处成片的紫云英“花海”,74岁的农民鄢国仔驾驶着旋耕机,来回翻耕作业。
小小“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美好生活。产业振兴,一头连着农民的好就业、稳收入,一头连着农村的生机和活力。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只有真正踏入徽州古地,诗人笔下的钟灵毓秀才会鲜活起来。
山水翕聚之处,歙也。地处黄山山脉与新安江交汇......
乌海,一座位于西北大地被沙漠与黄河环抱的城市。
从高空俯瞰,黄河水由南向北穿城而过,在城中留下如碧玉般的乌海湖。西有乌兰布和、东有库布......
越剧《织造府》晋京演出 展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心......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南京市越剧团创作的越剧《织造府》4月21日晚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该剧通过展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心路历程,探讨文学经典的精神内核与......
阅读点亮生活,新的媒介环境下,多种屏幕形式的扩大化阅读成为众多读者的文化新选择。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许多文学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改编,从文本走向视觉“具象化......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由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创排、讲述抗战故事的杂技剧《先声》近日在沈阳盛京大剧院迎来公演。
八闽大地的北麓,闽江上游的建溪之畔,藏着一座名为建瓯的古城。舒展历史的卷轴,它的辉煌往事跃然纸上。
福建省的省名,源自福州和建州。而建瓯,便是古建州治......
提技术、把质量、搭平台……在山东蔬菜大县看田间新气......
山东聊城莘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蔬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520万吨,是重要的蔬菜供应地。记者近日走访这个蔬菜大县发现,蔬菜种得好、卖得出,......
每逢晴天傍晚,滇池畔便上演着一场自然界的绝美盛宴。红日缓缓西沉,天际由湛蓝渐变橘红,远处的西山隐现于霞光之中。
在绚烂的晚霞里,海晏村静静地伫......
天气回暖,树木新绿。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石沛镇白庙村,脱贫户计成军栽植的80多株薄壳山核桃树开始冒芽,新嫩的叶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生机盎然。
薄壳山核桃又名碧根果,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广受欢迎的美味坚果,市场前景广阔。计成军说,“这两年幼树逐渐挂果,去年收了100多斤,赚了近2000块钱。往后产量会逐年攀升,‘扶贫树’真成了‘摇钱树’。”
白庙村是全椒县为数不多的脱贫出列村。2016年,作为帮扶单位,当地林业部门向白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无偿供应薄壳山核桃树苗,助其产业脱贫。彼时,不少贫困户心存困惑:6年才能挂果的树苗,不知何年才能收益?
虽有疑虑,但计成军在种植后精心护理。地不能荒着长草、树不能生虫萎蔫,“我当时就拿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农药给树打药,常常药不对路。”计成军说,幸好林业部门专门为他做技术指导,才有了今天的郁郁葱葱。
从脱贫攻坚期到与乡村振兴五年有效衔接期,薄壳山核桃树在白庙村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零星种到规模种的转变。白庙村党总支书记曹友海告诉记者,2021年,安徽太禾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村里流转了3500多亩山场,实施低产林改造。曾经低效的松树针叶林变成了薄壳山核桃经果林,“不仅护林防火的压力小了,流转的山场还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增收。”曹友海说,白庙村每年光山场流转就实现固定收益达10万元。
走进安徽太禾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原生态碧根果基地,记者看到工人们正操作无人机和打药机对新冒芽的碧根果树进行病虫害防治。“春季蚜虫较多,不仅易滋生致病菌,其分泌物也会影响叶子光合作用。”公司董事长张宗尧说,目前他们在全椒的6个分厂的上百名员工全部上岗,为新一季生产“护航”。
一产种植带动了当地不少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家住石沛镇的杨昌华,这几年一直在碧根果基地上班。他告诉记者,去年碧根果长势好,从10月下旬开始采摘,“我在这儿开农机收碧根果,工资150块钱一天,离家近,既能照顾到家庭,也提高了收入。”
这“一棵树”正在石沛镇扎下深根。记者了解到,石沛镇碧根果产业规模累计达1.5万亩,目前全镇碧根果已进入出果期,年产量可达300吨,产值1200万元,年带动劳务收入320万元。下一步,石沛镇将推进碧根果加工,发展林下经济和林业+文旅,做大做强产业链。
在张宗尧看来,碧根果产业是一项“养成式”产业,公司目前二产主要做烘干、分选、分级等原料初加工,“等进入盛果期,我们就要上马深加工生产线,同时结合全椒地处南京和合肥之间的区位优势,发展林下生态研学旅游,让资源效益充分发挥。”
据了解,全椒县近年来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了碧根果产业发展规划,聚力打造碧根果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全县碧根果种植面积扩大到9.4万亩,先后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薄壳山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全椒薄壳山核桃产业示范园区”,2022年“全椒碧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记者获悉,目前全椒县一方面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对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3000元,分6年兑现,财政已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8亿元;另一方面加强品种改良和后端产品研发,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安徽省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单位院校合作,开展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Copyright © 2001-2025 www.yiyang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