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太行魂
吴斌锋(广东)
千仞嶂如屏,群山虎踞形。
青纱藏剑气,赤胆耀辰星。
粮断崖当釜,衣单雪作厅。
山魂凝碧血,永世卫苍冥。
双节抒怀
吴斌锋(广东)
国庆逢秋节,天清景自嘉。
舰驰沧海阔,箭指碧霄遐。
露冷思亲友,风香醉桂花。
山河皆入画,举酒敬中华。
中秋寄远贺国隆
吴斌锋(广东)
金风传喜讯,双节共欢融。
稻麦千层浪,楼台一片红。
雁飞牵客梦,月满照归篷。
遥祝山河固,繁华日益丰。
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咏怀
吴斌锋(广东)
卢沟月碎炮声稠,焦土千山血未收。
地道伏兵穿夜幕,大刀破阵斩倭头。
军民共筑铜墙壁,肝脑同酬赤县秋。
望八之年风渐定,犹闻战骨吼中州。
观九三阅兵感怀
吴斌锋(广东)
痛忆当年战火收,雄师今日耀神州。
铁流浩荡惊天地,彩练飘扬映斗牛。
猎猎军旗传正气,声声口号聚宏谋。
巨龙威武腾飞起,世界仰观大国酬。
双节同庆颂国昌
吴斌锋(广东)
金秋双节喜同临,玉宇人间万象亲。
赤帜高扬牵旭日,清辉遍洒沐芳辰。
阅兵已助开新境,挥笔来描画盛春。
遥寄乡心随雁远,共将诗酒贺尧仁。
天安门阅兵
吴斌锋(广东)
纪念阅兵威势雄,三军列阵傲苍穹。
鹰翔天际云雷动,舰舞汪洋波浪朦。
往昔疮痍成旧梦,今朝繁盛建新功。
和平崛起东方立,华夏精神万代崇。
水龙吟·八十载薪火承继
吴斌锋(广东)
八旬风雨兼程,红缨在手朝前越。
警钟长啸,莫教忘却,卢沟残月。
战骨埋魂,已生春草,花开如血。
看少年俊伟,胸怀红染,恰是那、英雄血。
须信精神不灭,继先贤、敢承霜雪。
航母破浪,神舟探宇,沿传先烈。
且把初心,铸成利刃,闯开新页。
待他年、再阅山河卷史,更加宏阔。
满江红·九三阅兵颂
吴斌锋(广东)
大典空前,长街见、战旗尽卷。
看方阵、军姿威健,气吞河汉。
重器金戈惊世界,神舟火箭冲霄链。
忆往昔、烽火岁悠长,山河暗。
英雄血,终如愿;强国梦,今朝唤。
叹炎黄后裔,壮志高远。
不忘初心跟党走,征程使命肩担赞。
望未来、华夏更辉煌,千秋灿。
二、作者简介: 吴斌锋,男,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珠海市斗门第一中学退休教师,曾任完全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等职务。曾任过备课组长、兼职教研员、学术委员、年级主任、校团委书记、政教主任、教务处主任;教导副主任、德育处副主任、安保处主任、副校长等职。珠海市教师资格高级评委、国家级教师资格面试考官专家库成员。曾荣获国家级教育科研优秀个人等教育类各种荣誉200多项。现任中华诗词工作站站长,为中华诗词学会首届十大导师高级研学班结业,导师是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党支部书记张存寿。为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诗词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词家学会、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古诗词研究会、珠海诗词楹联学会等会员。为羡林国际文学网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百家文化网注册文艺家、文艺创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诗书画研究会诗词研究中心创作员、理事。担任《中华好诗词》第六、七、八辑主编,《中华福苑流韵》(第二部)主编,《中华福苑流韵》责任主编,《中华诗人颂扬毛泽东》名誉主编,珠海诗韵编辑部、翰社诗词编辑部等编委等。 荣获“百年红船礼赞”中华诗词大赛、向·未来——全国首届散文诗词书画大赛、第九、十届诗词世界杯中华诗词大赛、第21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全国第四届福苑杯诗词大赛及第三届“我为家乡写首诗”全国诗词大赛、首届山水田园诗邀请赛、新时代·拓荒牛等10多个特等奖;第18、19、20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全国第三届福苑杯诗词大赛金奖;“诗圣杯”全国诗词创作大赛、诗仙李白杯中华诗词大赛、“好诗词”全国诗词创作大赛、“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六、七届百家诗会、第二届“我为家乡写首诗”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等,共荣获全国性金奖或一等奖以上的奖励30多次。授予“中华诗词名人推荐官”“中华诗词影响力人物”“中华诗词领军人物”“中华诗词功勋人物”“全国著名诗人”“全国优秀诗词家”“当代诗圣”“桂冠诗人”“德艺双馨中华诗词家”“中国德艺双馨诗人”“全国优秀校园诗人”“全国优秀乡土诗人”“新时代中华诗词优秀诗人”等30多个荣誉称号,现入编《中国文化艺术名家全集》 ,授予“中国文化艺术名家”荣誉称号。 创作诗词入编《中华著作家典藏》《中华诗词名人典藏》《当代中华诗词大观》《当代诗人风采》《中华诗词精华鉴赏》《中华诗词全集》《好诗词诗国诗典》《兰亭集序雅集》《红船礼赞》《天籁之音—中华诗词大赛优秀作品集)》《中华诗人踏春行作品选》《我为家乡写首诗》2023年卷《全国诗书画作品年选》《中华福苑流韵》(第一第二部)等30多部大型诗集。其他许多作品散刊载于《中华诗词》《诗词世界》《诗词百家》《百越诗刊》《珠海特区报》等杂志报纸上。 文艺观点:精通诗词韵律,掌握结构技巧,熟练创作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手法;熟悉常用典故,通读经典作品,了解艺术特色;扎实基础,选择突破,效法创新,不拘泥于古。在创作上,立足现实,融入时代,善于观察,勤于积累,巧于思考,妙于创作;培养敏锐的触觉,善于发现时代之美,生活之美,人物之美,事物之美,景物之美,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厚实的基础,丰富的联想力,大胆的想象力,巧妙的组合力及独到的创新力,是为创作的精妙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