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推荐  ——
————文章详情  
李逸之:从两河流域到青藏高原——印章文化的擦擦式流变
来源: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930天前 | 1538 次浏览 | 分享到:
李逸之老师也是最早提出藏传佛教的擦擦文化形式可以溯源至两河流域的印章文化的研究者,约两千年前印章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一场相逢而产生的流变,脱胎于古典凹形浮雕印章技艺,主题转换为佛教内容,也改变了印章原本的防伪功能而成为宗教情怀输出通道,独特的擦擦形式应运而生。世界印章文化发展7000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擦擦形式的印章文化像活化石一般存在,以泥土为媒介,传递佛教热情和美学盛宴。伴随佛教进入青藏高原的擦擦文化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本土审美融入其中,流派演进,古代擦擦遗留庞大的图像信息库存,成为西藏艺术发展史研究的丰富资源。

“擦擦”(tsha—tsha)一词源自梵语音译,意为复制的佛像、佛塔,是一种通过模具制作出来的浮雕造像,最早伴随佛教文化从印度平原传播至遥远的八方国度,早期去印度取经僧人如玄奘等都曾在印度见到擦擦的制作,并且记载在他们的著作中。擦擦在我国主要流行于藏传佛教的高原地区,它们样式丰富,美不胜收,今天在西藏高原的寺院、古塔、山湖仍能见到它们的踪影。


中国西藏擦擦首席研究专家,艺术家李逸之老师,带大家一起走进神秘的“擦擦”文化,探索“从两河流域到青藏高原——印章文化的擦擦式流变”。李逸之老师的艺术语言来源于中国传统篆刻和喜马拉雅艺术,同时他又敢于大胆突破、深入融汇,形成其鲜明而个性化的当代语言表达。


李逸之老师也是最早提出藏传佛教的擦擦文化形式可以溯源至两河流域的印章文化的研究者,约两千年前印章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一场相逢而产生的流变,脱胎于古典凹形浮雕印章技艺,主题转换为佛教内容,也改变了印章原本的防伪功能而成为宗教情怀输出通道,独特的擦擦形式应运而生。世界印章文化发展7000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擦擦形式的印章文化像活化石一般存在,以泥土为媒介,传递佛教热情和美学盛宴。伴随佛教进入青藏高原的擦擦文化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本土审美融入其中,流派演进,古代擦擦遗留庞大的图像信息库存,成为西藏艺术发展史研究的丰富资源。


李逸之 |LI YI ZHI

1974年生于新疆拜城,艺术家。从1996年开始持续赴西藏腹地考察佛教遗址,采集和整理藏传佛教图像学资料,从事西藏艺术史研究,相关研究论文陆续发表于各类专业刊物及藏学会议论文集,论文曾参加第二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北京)、2008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第六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杭州),第二届藏学与喜马拉雅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西安)等。出版有《西藏古格擦擦艺术》(中国藏学出版社)等,现为西藏擦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擦擦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

擦擦文化

公元前520-330年

波斯帝国时期 玉髓印(右 泥蜕)

公元前2300——前1900年

印度河谷滑石印

(左)公元前27——公元396年

古罗马时期 女性头像玛瑙印

(右)公元前200-前100年

古希腊时期 女神金戒印章

斯坦因等探险家在中国西北地区采集擦擦 现藏国外博物馆

印度早期擦擦 8世纪 大英博物馆藏

印度早期擦擦 9——10世纪 收藏于印度那烂陀博物馆

古格出土擦擦 11世纪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

(左)按印式擦擦模具 10-11世纪 安多地区

(右)脱模式擦擦模具 14世纪 卫藏地区

拉萨甲玛沟出土擦擦 不动金刚 13世纪

古格出土擦擦 喜金刚 15世纪 西藏自治区博物馆藏

夏鲁寺殿壁粘贴擦擦 13世纪

宁夏出土塔型擦擦 13—14世纪 宁夏博物馆藏

日喀则萨迦北寺出土擦擦 14世纪 西藏考古研究所藏

蒙古地区擦擦 18世纪

塔型木质龛 18世纪 卫藏地区 国外博物馆藏

李逸之作品

李逸之作品球型滚印(黑泥印蜕)2018年

李逸之作品 空行母 19cm x 15cm 2020年

李逸之作品 折腰立方体 2020年

李逸之作品 长刺计划 13cm x 20cm 2020年

李逸之作品滚印系列-雪域 直径1.4厘米 高15.5厘米 老挝石 黑泥印拓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