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江西丰城市尚庄街道有一处成片的紫云英“花海”,74岁的农民鄢国仔驾驶着旋耕机,来回翻耕作业。
小小“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美好生活。产业振兴,一头连着农民的好就业、稳收入,一头连着农村的生机和活力。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只有真正踏入徽州古地,诗人笔下的钟灵毓秀才会鲜活起来。
山水翕聚之处,歙也。地处黄山山脉与新安江交汇......
乌海,一座位于西北大地被沙漠与黄河环抱的城市。
从高空俯瞰,黄河水由南向北穿城而过,在城中留下如碧玉般的乌海湖。西有乌兰布和、东有库布......
越剧《织造府》晋京演出 展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心......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南京市越剧团创作的越剧《织造府》4月21日晚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该剧通过展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心路历程,探讨文学经典的精神内核与......
阅读点亮生活,新的媒介环境下,多种屏幕形式的扩大化阅读成为众多读者的文化新选择。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许多文学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改编,从文本走向视觉“具象化......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由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创排、讲述抗战故事的杂技剧《先声》近日在沈阳盛京大剧院迎来公演。
八闽大地的北麓,闽江上游的建溪之畔,藏着一座名为建瓯的古城。舒展历史的卷轴,它的辉煌往事跃然纸上。
福建省的省名,源自福州和建州。而建瓯,便是古建州治......
提技术、把质量、搭平台……在山东蔬菜大县看田间新气......
山东聊城莘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蔬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520万吨,是重要的蔬菜供应地。记者近日走访这个蔬菜大县发现,蔬菜种得好、卖得出,......
每逢晴天傍晚,滇池畔便上演着一场自然界的绝美盛宴。红日缓缓西沉,天际由湛蓝渐变橘红,远处的西山隐现于霞光之中。
在绚烂的晚霞里,海晏村静静地伫......
张毅,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卫生科技领军人才、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优秀创新型科技团队负责人。长期致力于肿瘤和病毒性疾病免疫治疗的研究工作。归国后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在食管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的免疫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我国肿瘤的精准联合治疗做出了突出贡献。
历练勤苦方成才,学成归国馈乡梓
上世纪80年代,针对我国乙肝、肝癌患者治疗领域“患者数量多,采取不同的医疗手段的过程中存在困难”的现状,在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后,张毅毅然选择了前往比利时最顶尖的癌症研究中心继续深造,并得到了Christian de Duve博士(诺贝尔奖获得者)、Thierry Boon博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和 Pierre van der Bruggen博士(人类第一个T细胞识别的肿瘤抗原的发现者)的精心指导。在这里,张毅教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欧盟15国肿瘤疫苗临床应用试验;以第一完成人发现的黑色素瘤抗原获得三项国际专利(MAGE peptides presented by HLA class II,molecules),已经批准的专利经转化后每年产生经济效益1千7百万美元;博士课题《肿瘤疫苗的免疫检测》所建立的先进检测方法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实验室广泛被推广应用。
2004年,张毅教授获得了美国癌症研究所的研究资助,以研究型助理教授加入了芝加哥大学病理系著名肿瘤免疫学家Hans Schreiber教授的实验室继续从事肿瘤微环境和T细胞受体的研究工作。两年的时间,成功的建立了多种肿瘤异种移植模型(xenograft model),并在这些模型中进行肿瘤T细胞治疗的临床前研究,为更好的开展临床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2006年底,张毅作为助理教授加入了南卡医科大学外科学系,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细胞治疗和免疫治疗研究室,申请并主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癌症基金会的科研项目,作为肿瘤免疫治疗项目组的专家和负责人,申请者研究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研究和发现具有知识产权的T细胞识别的新型肿瘤抗原和抗肿瘤特TCR并应用于临床生物治疗,参与建立了南卡医科大学第一个用于细胞治疗的被美国FDA审核通过的GMP实验室并投入临床生物治疗应用。
作为一名中国人,张毅教授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即使身处海外也心系祖国。为了推动我国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缩小我国生物治疗技术与国际的差距,2009年,张毅教授决定放弃海外舒适生活及优渥待遇,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将国际先进的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引进国内。
神奇宏论龙廷惊,医术超群世人敬
张毅教授于2009年底被郑州大学聘为细胞生物学专业河南省特聘教授。2010年回国后筹建生物细胞治疗中心,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建立了总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的用于细胞治疗的GMP实验室,购置了与细胞治疗研究有关的国际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总投入超过1000万。细胞治疗研究中心结合临床需要,在张毅教授的带领下,成功地转化细胞治疗的先进技术,包括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从2010年12月份中心开始运行到2020年,团队已经为8000余例各种肿瘤病人、病毒感染病人等进行细胞治疗,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造近亿元的经济效益。张毅教授在临床医学研究、尤其是重症难症的治疗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坚守医学规律,开发国际先进的、有效的临床医学技术。2017年至今,张毅教授带领团队开展各免疫细胞亚群分析、T细胞受体(TCR)多样性检测和分析、血清多细胞因子检测等多项临床检测项目,以主PI身份开展CAR-T细胞、肿瘤新抗原疫苗、溶瘤病毒等14项国际先进的肿瘤免疫治疗临床试验。实现国内首次、全球第二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取得完全缓解的案例,为有效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了宝贵经验。
除了临床工作外,张毅教授还带领团队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平台,在科研攻关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张毅教授目前担任河南省肿瘤免疫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细胞治疗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作为主持人在科研团队的参与下,申请到的立项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以及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共获基金2000余万元;发表文章270多篇,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58篇,他引近6000余次,其中高水平论文30余篇,1篇SCI文章入选全球Top1% ESI 高被引论文;主编或参编学术书籍6部,获得2项国际专利及多项中国专利,其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学者的广泛关注。2016年7月,张毅教授带领团队研究的“肿瘤癌睾抗原表位的鉴定及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临床应用”获得了河南省医学科学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5月,“肿瘤免疫微环境在肿瘤进展中的调控及机制研究”获得了河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20年4月,“恶性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得了河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7年科研团队获“河南省优秀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仅有两个医学团队获评。在张毅教授的带领下,团队组织召开了多次全球性学术会议,搭建起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到会交流,为提高我国肿瘤免疫领域学术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张毅教授参与制定并完善多项国家级生物治疗的标准操作规范与行业标准,每季度举办肿瘤免疫治疗宣讲会,培训临床工作者200人次以上,使得相关临床工作者对肿瘤免疫治疗有更明了清晰的认知,在国内外生物治疗行业中赢得了良好声誉。
身荐九州平疠疫,瘟神不灭誓不回
2020年初,全国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将全国人民卷入一场不见硝烟的特殊战“疫”行动。1月26日,张毅教授接到河南省科技厅通知,与其他不同领域专家共同研究讨论“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科研攻关计划”,并任命为专项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高危人群和患者免疫功能评估和免疫治疗”的首席科学家。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形势,张毅带领团队临危不惧、扛住压力,克服了“不确定传播途径”“防护设备比较贫乏”“不可避免地近距离接触患者血液样本”等种种风险和困难,对80余例新冠肺炎患者和300例防疫一线医务人员进行免疫评估标本采集工作,以及部分痊愈患者血浆采集、初步处理、邮寄、检测和分析工作,在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功能评估、恢复期患者血浆治疗等领域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数据,部分治疗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初步揭示了新冠肺炎患者特异性免疫功能变化的规律以及与患者临床转归的关系,这些免疫学的变化为临床患者免疫治疗提供了依据,同时他的团队探讨痊愈患者血浆用于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对回输痊愈患者血浆的病人进行了认真研究和长期随访。
张毅教授在国外学习工作十几年里,始终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他在工作中满腔热忱,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人生品格,坚持开拓创新、履职尽责、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为我国的细胞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Copyright © 2001-2025 www.yiyang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