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光伏茅”之称的基隆股份作为我国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目前市值逼近5000亿元,尤其在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后,作为新能源企业的隆基由迎来一波利好,其创始人李振国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当下新能源产业发展,碳中和以及传统能源企业和新能源企业的关系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碳中和背景下,光伏产业发展的确定性越来越清晰,今年全国光伏装机有望达到60吉瓦甚至以上。光伏成本已不是问题,国内光伏上网电价已低于煤电,发电技术成本已低于1毛/度。
以下是李振国采访内容摘编:
在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光伏发展的确定性更大了,市场需求特别旺盛,但产业链没有做好相应准备。去年四季度以来,玻璃、胶膜、,硅料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涨价,根本原因是产业链各环节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均衡。
过去十年,光伏行业的价格基本遵循单边下行的逻辑,只在个别年份出现阶段性波动,一直没有带来特别大的困扰,因此大家形成惯性。但从去年开始,从玻璃到硅料发生了出乎意料的涨价,并带来不小的震动,这就需要行业反思。组件本是期货业务,供应链环节是现货市场。今后光伏整体供应链的生态建设,需要提上日程。
长远看,产业链不均衡的状态可能会伴随未来几十年的碳中和道路。至于大家应该怎么做,各自有各的考虑。对隆基而言,未来会做足功课预判短缺的环节,并通过锁量不锁价、加强供应链体系建设来尽早建立产能。
我认为,光伏产业链的博弈,市场最终会有平衡。价格太高需求减弱,上涨的依据就不存在了。如今组件价格已经冲到1.8元/瓦时以上了,目前看下游接受意愿不强,很多项目在往后推,海外项目也在观望,可支撑的市场规模比较小,因此判断硅料价格后续可能没有上涨依据。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出现这么大的产业链波动,我们预测今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可能会达到60吉瓦甚至更高,现在就比较难说了。但光伏行业的赛道越来越清晰,发展的确定性也越来越高,吸引各方新资本是正常的,但投资结果还需要看各自的本事。
中国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大目标。目前看要实现这一目标,光伏成本已不是问题,国内光伏上网电价已低于煤电,发电技术成本已低于1毛/度,需要克服的是间歇性缺陷。这一缺陷可以采用机制以及需求侧响应等软性措施,并大力建设抽水蓄能作为过渡,直至化学储能经济性提升,随后形成大规模组合的解决方案,这是可以实现的。但这些并不完全足够,因为深度脱碳领域有很多环节,存在纯粹的电没办法解决的问题,脱碳必须引入氢能作为二次能源。中国目前每年使用约3000多万吨氢,但多是通过煤或者天然气制备而成的灰氢,是一定要被绿氢取代的。直接使用电网的电来制氢,实际碳排放要大于煤制氢,并不是真正的绿氢。
引用一位我很尊敬的传统能源企业老总的话,“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就像家里的两个孩子,传统能源是老大,是家里的顶梁柱;新能源是老二,正在国外读博士,将来会更有前途”。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能源为过去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不可忽视的。但在碳中和的新形势下,传统能源企业需要转变思路,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新能源的布局规划,他们是有实力的经济组织。
(来源:界面新闻)